慈善的未来在哪里?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褚蓥 发布时间:2017-02-08

近日,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刘选国的新作《中国公益的修炼:从优秀到卓越》,思量颇多。想来,这一两年来,业界对现代慈善事业讨论颇多,却极少对我国之慈善现状有系统性的反思。而事实上,如果在改革前,不做此类反思,实在是可能造成方向性的混乱。

笔者以为,这至少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反思:第一,对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态的反思。我国的慈善事业到底应该是一种专业性的慈善事业,还是百花齐放的慈善事业?这一问题关涉到我国慈善事业业态的构建,更关涉到社会领域话语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社会是要确立资本精英的主导地位,构建分层性的社会形态,或者建立以清教徒式共同体为模板的单一化社会形态,还是要在维持传统的社会架构下实现互融共存?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命题,绝不能简单对待。

在这方面,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做的“应当是多元化的慈善,应当允许慈善形式的百花齐放”。我们不能仅咬定现代慈善事业之趋势,却不对我国社会传统与现实给予尊重与认同。这种做法并非是对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远见卓识,而是一种对现实缺乏冷静与客观的做法。其所可能造成的祸害是深远的。

第二,对我国慈善传统的反思。令人惭愧的是,我国的慈善业界言必称英美,仿佛西方的慈善事业是我国的不可替代的模板。我国的慈善事业只能做成英美式的。但是,问题是,慈善事业是社会性的,社会是立足于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所以,如果慈善事业要发展成为英美式的,那么我国的社会是否也要构建成为英美式的呢?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否也要融合清教徒理念和功利主义,变成一个洛克式的“善人”呢?就笔者看来,中国人既不可能接受严格理性的清教徒理念,实现对自我主体地位的绝对否定,过一种加尔文主义式的生活,也不可能继承边沁和塞缪尔的遗志,将道德体系融合入自助理念之中,实践功利化的理性生活。

相反,中国人只能成为中国人,结合中国传统,履践中国式的道德传统。所以,我国的慈善事业现在最为缺乏的不是对西方先进慈善技术与模式的模仿,而是对我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发掘与梳理。比如,我们需要重新了解湖北善堂的盛衰、红卍字会的兴亡、愚斋义庄的风雨飘摇。这绝非仅是为了领会一个伟大时代的过往,更是为了重新打开专属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宝藏,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我国的慈善事业不能向传统吸收精华,而是希图在平地上另起高楼,那么结局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类回溯是几乎没有的。

对上述两个问题缺乏思量,对我国慈善事业之发展是有害的,更是不利于我国社会之平稳发展的。所以,当我们将要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之前,我想,我们应首先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慈善的未来在哪里?


责编:伍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