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敦和基金会于成立五周年之际在杭州主办以“倾听与未来”为主题的交流会,来自慈善、文化等领域的50多名专家、学者、公益机构负责人等在会上开展交流,并对敦和基金会的资助工作进行建言。
资助额超3亿元
成立于2012年5月11日的敦和基金会是一家资助型基金会,以“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人类和谐”为使命,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国学传承、慈善文化、公益支持等领域。
五年来,敦和基金会发起支持了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中国公益筹款人联盟、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银杏基金会等重要行业平台、机构的成立和发展,策划实施了“种子基金”“活水计划”“优才计划”“竹林计划”“敦和雅集”“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及共建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等品牌项目。
截至2017年4月30日,敦和基金会共资助项目370个,资助金额达3.472亿元。其中国学传承项目71个、慈善文化项目27个、公益支持项目272个。
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秘书长陈越光将敦和基金会定位为“支持者和陪伴者”。在陈越光看来,敦和基金会主要为合作伙伴提供三种支持:一种是资金的支持;另一种是文化和方法论的支持,即帮助对方梳理项目、设计实施步骤,并帮助从文化上理解项目;第三种是提供社会资源的支持,包括用传播的力量帮助项目的推广等。
敦和基金会逐渐成长、壮实,在资助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陈越光也坦承,无论是基金会的管理水平还是其项目运营,都还欠火候,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也是敦和在五周年之际,不以庆典而以倾听为主题举办交流会的初衷。希冀听到更多针对敦和项目的批评与建议,从而助力敦和今后的资助工作更聚焦、更深入、更高效。”陈越光说。
多途径提高效率
对于在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项目资助,陈越光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以“敦和种子基金计划”为例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基金会将采取的具体措施。
2016年“敦和种子基金计划”评选出了20家处于成长期的公益组织,敦和基金会连续资助3年,支持其发展。陈越光将把这20个公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然后通过这20个公益组织彼此的联系,成为一个群体,产生互动、共鸣。敦和基金会作为这个项目的支持者、陪伴者,将一起参与讨论。
除此之外,今后,敦和基金会将注重平台型项目建设。比如敦和基金会和北师大一起共建的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今后,敦和基金会将把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融通这一类的项目纳入这个平台,通过一个项目人员来管理,提高资助效率。
第三个途径是调动资源。目前,基金会调动了一批专家志愿者,他们有公益情怀、经验丰富,他们的专业、经验与基金会的年轻团队形成互补,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的项目管理力量。
第四个途径是重视技术开发。当前,敦和基金会正在开发数据库建设,今后将用数据库管理的方式来对原有的项目进行大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项目决策和管理。
此外,陈越光还希望能更多地借用第三方评估的模式,以此来完善项目管理上的不足。
迎接新挑战
在今年初敦和基金会秘书长的任职演讲上,陈越光首次提出敦和基金会要做“百年基金会”。而想要做成百年基金会,陈越光认为需要有三个要素:弘善资本、被文化和信念凝聚的参与团队和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
在提高基金会资助效率上,陈越光注重打造科学工作机制,即通过队伍专业化、项目平台化、流程制度化和资源数据库化等路径实现科学的工作机制。
而谈及“弘善资金”,陈越光认为关键是未来十年。敦和基金会成立五年来,由于捐赠收入大于资助支出并通过对基金会资金的增值保值,敦和的自有资金量扩大15倍,即原始资金从成立时的2000万元增值至现在的3亿元。“如果在未来10年自有资金能增长10至15倍的话,就解决了敦和基金会要做百年基金会的资金问题。”陈越光说。
带领一个资助型的基金会走在通往“百年基金会”的路上,并且,这个基金会要以其使命、内部文化和所做的项目去赢得尊重和认同,而非以资助资金,这对陈越光来说,也面临着挑战。在担任秘书长以前,陈越光觉得自己投入60%的精力便足以做好这个基金会,但真正担任秘书长后,他才发现并非如此。
“但庆幸的是,我不是孤家寡人,而是和一个年轻的团队在一起走。”陈越光笑着说,“和他们一起,我觉得自己年轻些,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