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人的6个心理变化阶段
来源: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 发布时间:2020-12-18

无论是慈善家级别的大额捐赠者,还是个体捐赠人,他们的捐赠行为常常会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TPI(The Philanthropic Initiative,美国第一家慈善咨询机构)的创始人、战略慈善之父Peter Karoff将其称之为“慈善曲线”:就像一种学习活动一样,人们的捐赠心理通常会呈现出一个具有6个层次的曲线状态。不同的捐赠者可能会在这条曲线上的不同阶段进入公益领域、停留不同时间,然后或早或晚地迈向最顶峰的层次。

Karoff所讲的“慈善曲线”其实是一种针对慈善家咨询服务的经验研究,在为大额资助者提供捐赠规划方面的服务时,咨询师会根据客户不同阶段的心理来作出不同的专业建议。

这份总结同样可以应用在有筹款需求,以及需要维护大额捐赠方的公益工作者身上。公益组织的运营者与出资人/捐赠人的关系,不应只停留在上下级、甲乙方、“提供与接受”的层面。公益人士需要鼓励出资人/捐赠人学习与成长,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持久信任,帮助他们明白在不同阶段如何利用最好的知识确立可行的公益慈善目标,最终共同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

阶段1 就想做点儿好事

促使人们开始捐款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工作场所或者社会压力、亲友影响、生命中发生的某些事件、甚至也许是看到某个场面、听到某个故事所激发的冲动;他们捐了一次又一次钱来换取情感上的满足,以至于捐款逐渐成为生活中一项稳定的支出。

在这个阶段,捐赠人的捐赠额不会很大,且通常会捐给不同的机构或项目。

阶段2 变得有条理

在第一阶段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一些捐赠人可能会发现让自己在捐款上越来越被动:筹款请求越来越多,而捐款带来满足感却没有同比增加。

积累了一些捐赠经验后,他们会后退一步,开始调整自己的捐赠优先级,学会拒绝一些募款请求,主动控制捐赠方向和方法,而不是被捐赠行为所控制。

在这个阶段,捐赠人选择的捐赠机构在数量上将有所减少,但捐款金额很可能增加。

阶段3 开始学习

到第三个阶段,捐赠人开始意识到公益事业的开展是很艰难的,想切实参与解决重要的社会问题就需要深入到这一领域进行学习。

他们开始区分个体慈善和长远的公益目标,摸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始围绕这些问题做研究、咨询专家、调查社区、访问相关公益机构等等。然后他们会开始思考解决问题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途径,捐赠也将变得更为聚焦。

阶段4 追求捐赠效益最大化

进入第四阶段,捐赠人开始关注结果和评估,希望明确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捐赠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关注一个公益机构到底“做了什么”,而是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那些能带来可衡量差异的领导人物和组织,不再坐等公益机构上门募款。

此时他们已经完全可以区分出哪些捐赠是出于义务,哪些捐赠则真正属于自己公益慈善目标的一部分。

阶段5 让捐赠实现杠杆效应

在第五阶段,捐赠人可以清楚地制定或资助符合特定目标的计划。他们会开始寻求与其他捐赠人的合作,追求创造可复制的公益项目模式。——他们已经日益明晰自己的公益捐赠究竟需要达成什么特定目标,并在自己所关注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可以结合相关研究与实践,预判哪些方式和途径才更可能实现真正的改变。

阶段6 校准愿景,完成升华

这是捐赠人所达到的终极阶段,此时他们的公益慈善活动已经与个人兴趣及内心深处的价值观达成了一致。他们对自己的愿景、激情和兴趣有了深入认识,参与和支持某个或者某些公益议题并最终惠及人类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激越的一部分,他们发挥的影响力也将和个人成就感实现高度一致。当一个关键的社会需求被识别,并且捐赠和资助能够有效满足这一需求时,公益慈善事业才会发挥作用,这正是是慈善事业的核心。

责编:范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