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慈善之声(二)
来源:中国慈善联合会 发布时间:2021-03-18

3月4日,2021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各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齐聚北京,建言献策、共商国是。让我们来看看今年的两会有哪些关于公益慈善的发言与提案。

徐萍:关注妇女儿童权益建议成立反家暴社会组织

(全国人大代表、微澜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在反家暴的社会事件中,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干预和事后的长期服务,这些在很多地区都还是空白。”徐萍说,在咨询了律师并与反家暴中心沟通后,她希望能为广大的女性发声。(红星新闻网)

方燕:建立被收养儿童关爱回访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协副会长)

方燕建议将收养后的病残儿童纳入困境儿童保护关爱体系,加大政府对困境儿童和收养家庭的支持扶助力度,并鼓励民间基金、慈善机构等对收养病残儿童的家庭给与相应的奖励。方燕还建议增加全社会对收养病残儿童关注度,大力呼吁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家庭为病残儿童提供一个家。方燕在建议中还指出,为帮助被收养人,尤其是病残儿童解决落户、入学等实际问题,需要持续与收养家庭取得联系。且根据相关规定,收养登记机关以及儿童福利院有责任,委托专门机构在半年内对收养家庭进行收养评估,但半年后的跟踪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困难。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收养父母不愿让身边人和养子女知道这种并非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庭关系。对此,方燕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妇联、残联、团委、社会慈善机构等形成合力,落实关爱和回访机制,实现对被收养人的长效保护;还可以设立关爱基金,拓宽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渠道。(澎湃新闻)

张宝艳:建议成立公益托管机构关爱残疾儿童

(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张宝艳建议国家建立针对自闭症、脑瘫等残疾儿童群体的公益托管机构,让孩子们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其实,患有自闭症、脑瘫等疾病的儿童,在幼儿阶段如果得到及时康复治疗,会有很大的改善甚至发生逆转。”她说。张宝艳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公益托管机构,由政府出资采购康复器具,雇佣专业康复治疗师,与养老机构、疗养机构等合作。依托所在地社区,对符合条件的残障儿童提供长期托管服务。同时,引导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志愿者可以定期到托管机构开展公益活动。(民主与法制网)

翟美卿:推动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

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3142所小学及941所初中学校中,仅有19.16%的城市城区学校、2.64%的农村学校设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乡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翟美卿建议,首先要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业编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确保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必须配齐1至2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教育部门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的必修内容。同时,缩短城乡学校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差距,在培训经费、教学资源等方面适度向乡村学校倾斜。另外,推动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对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政府可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公益组织实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重庆晨报)

方燕:建议遭性侵害未成年人能获精神损害赔偿和转学安置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协副会长)

在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的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往往难以在受害地正常生活。被害人若能通过转学安置到其他地方,在新的环境下更容易摆脱阴影,走向新生。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互相配合,对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伤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转学安置等保护措施。“应完善转学安置、住房保障等对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的综合保护救助制度。”方燕说,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明确转学安置的程序、方案以及法律责任,保障未成年被害人在新环境中健康成长。(中国妇女报)

李迎新:鼓励社会组织发挥优势 促进未成年人信息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近年来,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案件时有发生,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恶性犯罪事件,给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留下了难以清除的烙印。”李迎新说。他建议,强化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和优先保护的意识,加快制定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专门规范,明确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及重点场所、领域经营管理者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同时,引导互联网行业制定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业规范,督促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执行从业从严规定,形成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良好行业风气。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准确把握个人信息保护范围,提升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发挥优势,加强协作配合,推动形成家庭、学校、政府和全社会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法治日报)

金李:发展农村互助养老 建立“公益养老储值银行”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建立全国联网、村村联通的志愿服务记录系统,鼓励志愿者在相对年轻、有服务能力时进行公益服务、帮助老人,等到志愿者年老时,可凭借志愿服务记录获得他人帮助。同时也让跨村、跨地域移居老人能够凭记录更快融入新环境、享受互助养老服务。”金李在今年两会带来了农村互助养老的提案。

金李认为,农村邻里守望传统与互助养老模式适配。农村重视血缘、地缘和亲缘关系,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邻里交往十分密切,有着守望相助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农村老人对于第三方养老服务的购买欲望较低,农村老人遇到养老问题习惯于首先求助于熟人、邻里。这使得互助养老比商业养老等模式更能契合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封面新闻)

周松勃:建议加强养老护工人才队伍建设,应对老龄化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范阳医院院长)

周松勃认为,优化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结构,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多渠道培育壮大养老服务队伍;二是加强养老护理专业学科建设;三是优化养老服务人员工作环境;四是健全养老服务队伍管理机制;五是要营造孝老敬老良好社会氛围。(澎湃新闻)

费薇:建立成年孤独症康养中心,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一级巡视员、中国狮子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费薇提出,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型成年孤独症康养中心,探索孤独症托养服务机构良性运行机制,倡导对特殊群体终身关怀,进一步加大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培养力度。

费薇认为,建立社区型孤独症康养中心,可以实行政府投入、社会运行的机制,立足社区,为大龄孤独症患者提供集生活养护、职业教育、支持性就业、家庭养老等于一体的服务。

费薇设想,社区型康养中心可以考虑采取集体生活模式,参照发达国家“社区家庭”通行的做法,6个以内孤独症患者生活在一个单元里,共同安排起居,通过相互影响和彼此照顾,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并由专业老师或社工进行指导和看护。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资源,将家庭和社区功能相结合,完善生活、运动、劳作设施,建设工作坊、加工厂等,传授、辅导成年孤独症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创作,如手工制作、编织、烹饪以及小区环卫工作等,使病情不同的患者都能有所作为,生活充实。

费薇强调,建设社区型康养中心,要加大力度扶持残疾人特别是孤独症患者托养服务社会力量。各地应采取资金、场地、税收、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培育提供托养服务的社会力量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还要有效对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中设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生产工厂(车间),或直接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中的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劳动项目。(中国社会报)

周铁根:引导社会力量救助农村地区智力残疾群体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

穷困大龄男子在家庭及传统观念压力下,和智力残疾女子“相互凑合”以延续香火,此类情况在农村地区并不少见。然而,这样的婚育方式有可能传递智力残疾。为了育有正常孩子,部分家庭甚至抱有“赌一把”的心理,连续生育多子,致使智力残疾儿童出生率远高于城市地区。

周铁根提出,农村地区智力残疾代际传递恶性循环的情况,亟需予以关注和解决。

目前农村对智力残疾群体的救助方式以经济救助为主,且救助金额偏低,而心理疏导、志愿服务、特殊教育等救助方式在农村地区也难以持续,无法有效解决实际困境。

周铁根提出,长此以往,会衍生各类社会难题。由于智力残疾康复治疗需大量费用,重症儿童还需专人全天候进行护理照料,所以对于智力残疾儿童,直系亲属没有经济能力治疗,或不愿履行监护责任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智力残疾女童,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还可能遭受周围人群的性侵害。

周铁根建议,要大力倡导优生优育观念,提高婚农村的确婚前和产前检查率。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有机衔接机制,根据智力残疾程度和家庭具体情况,丰富救助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救助。(澎湃新闻)


责编:范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