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公益慈善沙龙: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与解读——第三次分配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来源: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2-11-03

2022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携手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举办第108期清华公益慈善沙龙,主题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与解读——第三次分配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内容,对财富积累机制、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展开热论,并对“共建式慈善”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本场沙龙围绕的核心议题有三: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公益慈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带来的新启示;二是如何理解报告中有关第三次分配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相关论述;三是在新形势下,公益行业应当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不断守正创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首先从中华文化和第三次分配两个角度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解读和分享。王名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华文化的论断前所未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新里程,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历史命题,尤其首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四个价值观(即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进行了高度概括,这无疑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王名认为,“建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既是中国公益的文化使命,在我国传统与现代社会生活中也有着丰富而生动的实践传统。对此,王名例举范氏义庄与安宁疗护的典型案例,分享了他对三种分配机制协调配套下公益慈善如何深刻凸显文化内涵的深入思考。王名认为,推动公益实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对如何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进行了主题分享。金锦萍在解读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时,指出应在完善分配制度的框架下,从更加系统的视角看待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问题,从宏观而非单纯微观的视角来理解三次分配问题,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建立正确的财富观。针对公益行业下一步的研究重点,金锦萍倡导紧扣民生问题,不以追求浮夸的概念为目标,应回归到扎扎实实的务实工作上,建构真正有效有力的机制架构,服务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零慧围绕社会创新与共同富裕进行了主题分享。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坚持”之一的“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零慧认为其主要含义为“创新要先守正”,其中“正”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这一“正”要同其他五个“坚持”贯穿到底。就社会组织的具体实践而言,零慧强调未来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公益慈善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并列举了基金会与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在推动社会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零慧还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与高质量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相关的议题,为社会组织指明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创新领域,尤其要关注其中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界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公益事业的主战场。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从媒体角度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定位进行了主题分享。吕振亚从媒体视角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两个结合”的重要内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报告的支柱和核心内容,是指引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根”和“魂”;“两个结合”不仅是宏观的指引,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整体思想系统的一次重大飞跃和迭代,未来期待公益慈善能在更多领域大放光彩。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郝睿禧认为“共建式慈善”将是接下来中国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可研究的方向。这一理念将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形成公益慈善长效可持续的解决机制。

浙江省德润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范艳春围绕普及公益财富观进行了主题分享。作为基金会中心网前培训部主任,范艳春结合过去从事能力建设的经验和观察,提出公益慈善的价值及专业性有待被进一步认可和接受,并建议基金会的能力建设需要早日“破圈”,即要在实践中搭建起跨界的合作机制,与捐赠人、合作伙伴一道进行财富升维的学习和创新。范艳春认为,对于第三次分配,我们不仅需要从经济维度,更是要从社会学维度去理解,并从社会观和道德观方面建构起良好的经济秩序和公益财富观念。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中财国龄(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彧学对捐赠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作出了分享。孙彧学从企业家大额捐赠的角度,与各位嘉宾探讨了公益慈善捐赠机制长效可持续的可行性。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次分配制度建设与公益慈善事业、社会组织协商机制和对外交往体系构建等内容,从多维度的理论与实践视角提出了可供探讨的具体议题。例如,在第三次分配制度建设方面,需要从道德、文化、习惯及志愿四个维度,来综合研究分析三次分配的源动力;在发展协商民主方面,社会组织协商和基层协商将作为社会组织需要参与推进的主体内容;在对外交往体系构建方面,应从全球治理框架下逐步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交往体系,积极倡导社会组织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水滴公司党委副书记朱浩进行了社会企业发展的主题分享。朱浩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社会责任来助力,企业应将公司发展、业务方向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相契合,更多发挥年轻企业的力量,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商联国际非营利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孟繁佳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国家治理主题进行了分享,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进行了解读。孟繁佳从“格局”的概念剖析了传统文化的“破”与“立”,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文化精髓在于要树立起中国人自己的德行和价值观。孟繁佳强调学界有必要从源头梳理中国文化,理清中国人从古至今如何以中国化的方式进行社会的发展演变,实现德与礼的内外结合,从而帮助国人和世界更好的理解党的二十大和中国的发展。

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主任王玉宝认为,公益慈善和社会治理都应与传统文化结合,在当前的政策环境和约束条件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明晰问题,解决问题。明德希望跟大家一起努力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在实践中寻找出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蓝煜昕对本次沙龙作总结发言。针对本日的讨论主题,蓝煜昕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学者们要积极发声、正确解读“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看到机遇,为行业提振信心;第二、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理解社会组织的价值,积极探讨社会组织协商;第三、未来要关注如何更新财富观,如何推动符合中国情景的公益慈善新模式。蓝煜昕表示,“价值共创”的理念或可以对公益行业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期待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与更多公益组织、企业有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和推动研究的空间。

责编: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