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游学营”——从“游学”走向“优学”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 发布时间:2023-12-01

在浙江工商大学慈善学院,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旅游团”,他们在近距离接触中看慈善,在多元化场景中学管理,打造行走的慈善课堂。作为“项目+”实践育人模式中的重要平台,“慈善游学营”活动第二期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一批热爱慈善的“浙小商”陆续走进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宁波善园、蚂蚁公益基金会等地。

近年来,实践育人理念深入人心,游学活动热度节节攀升。为了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游学活动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内容?学生怎么能够在游学活动中有所收获与成长?如何推动“游学”走向 “优学”?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交出了优质答卷。 

 

行走中学什么?

感悟文化内涵  培养慈善精神

一座园,一面墙,一群人,一场与时空的对话。在宁波善园,基金会秘书长助理赵岩带领师生游览了承载千年义乡慈善文化的建筑群落,包括宁波帮慈善人物严康懋留下的义学、义庄、义仓、故居等百年老建筑及善园基金会自2015年新建的三幢民国洋房。驻足于“慈善文化墙”,赵岩将善园的慈善故事娓娓道来,学生近距离与“善”对话,深入了解了邵逸夫、严康懋、包玉刚、严康懋等慈善伟人的事迹。

慈善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慈善逐渐演变为现代慈善。来到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游学营师生一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慈善文化。“企业应有着公益的心态,运用商业的手法与科技的力量让公益“活”起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行业发展负责人申志民强调“人人参与,才是公益”,并从员工有爱、企业有担当、生态有温度三个方面讲述了阿里在公益方面做出的努力。慈善文化和企业文化良性互动,让同学们看到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以前觉得慈善就是做好事,经过这次的游学活动,才知道慈善的内涵和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能够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来自慈善管理专业的蒋张世佳在谈及这次活动时意犹未尽,刷新了对于慈善事业和慈善管理专业的认识。慈善游学营的文化体验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到“善善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历史长河中的慈善文化浸润人心,现代社会中的慈善文化春风化雨,促进学生涵养慈善意识,厚植慈善情怀,从而激发对慈善专业的兴趣,增强对慈善管理专业的认同感,进而搭建起慈善专业人才的“种子库”。

 

“游”中“怎么学”干货?

从身边“小切口”入手  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

收能量、种树、养小鸡、清理垃圾......这是许多支付宝用户每天在“蚂蚁森林”的规定动作,往常和“蚂蚁森林”的距离始终隔着一部手机,而这次,慈善游学营的师生们来到了“蚂蚁森林”的“大本营”——蚂蚁公益金会。基金会副秘书长黄庆委向同学们介绍了蚂蚁基金会的具体情况与蚂蚁基金会重点的公益项目,如“数字木兰”“追风行动”等,上海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项目部部长潘晓峰也生动展示了蚂蚁森林基金会的项目运行,表示“建立人人可参与的绿色公益平台,用看得见的绿色激励看不见的绿色”。

从学生耳熟能详、经常参与的公益项目入手,通过业内精英的讲解,同学们能够将专业知识、项目开展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学有所思,“游”有所获,以小见大实现“实践育人”的闭环。“慈善游学营旨在打造行走的课堂,‘游’是手段,‘学’是引领,‘实践’是目的。”英贤慈善学院执行院长徐越倩介绍,除了能够提供近距离接触慈善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一活动更具体验性、互动性。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沉浸式参观了信任长廊,镌刻杭州古今变化的数字画卷徐徐展开,数字技术将支付宝的发展历程跃然屏上,自制纪录片《微光》在全景报告厅中传递温暖与感动,系列体验让同学们看到了数字慈善的未来可期。不仅如此,具有互动性的场景化分享也被搬进了宁波善园,围绕“公共钢琴”“心厨当家”“善荷计划”等典型项目,善园项目活动中心主任康孙琦畅谈慈善管理的智慧,在提问与解答的热烈氛围中,同学们对于开展公益项目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游学”如何实现“优学”?

链接实践基地  培育多元项目

“创业、社区、创新”是英贤慈善学院院长程刚对慈善学子的期望与嘱托,也是对如何从“游学”到“优学”的回答,以开展的慈善项目为平台,真正解决社会中的公益需求,并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创新。

无论是宁波善园由“城市慈善文化地标”“公益慈善主题公园”和“活化的慈善博物馆”组成的“慈善综合体”,集中整合资源,精准对接供需。还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和蚂蚁公益基金坚持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科技的力量”打造更多回应国家战略的公益平台和慈善项目,这都为英贤慈善学院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实践基地和孵化公益项目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慈善游学营让慈善项目化的理念深入人心,而这也正是“优学”的要义所在。为了在“游学”中实现“真学”“优学”,英贤慈善学院早有所准备,一方面,成立“小商大善”品牌工作室,为“项目+”实践育人机制提供载体平台与体制机制保障,不断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建立“小商大善公益育人智库”,汇集20余位英贤导师、30余位公益导师、10余位特聘导师等为项目的策划与运行提供专业化、针对性指导。借助游学的契机,学生们获益满满,学院也收获颇丰,日益多元的实践基地和具备良好基础的公益项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反哺课堂教学,为培养卓越慈善管理人才注入不竭活力。

慈善游学营的脚步仍在前进,英贤慈善学院将在优化游学路线、设计亮点内容、深化活动效果等方面持续作为,答好“实践育人”新考卷。

责编: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