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西湖论善主题分享摘录
来源: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 发布时间:2023-12-21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

《善经济步入新阶段》

一是善经济步入新阶段;二是新阶段:社会价值的经济性凸显;三是把握慈善引领社会经济的趋势。

社会价值的特性是求真、向善、爱美,社会价值具有民族性,社会价值的生产链条相当长,社会价值有着广泛的复合性,跨越公与私的界限。社会价值转化是发展企业以引领经济向善,商业向善、科技向善,促进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新使命之一是拓展社会资本,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良善的社会纽带;社会经济的新使命之二是生产公共价值,促进文化与社会研究的新发展是理论创新,政策与实践的示范,如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社会经济的新使命之三是兴办社会企业,化解养老、儿童和残疾人等项基本社会问题;发展生活性社会服务业的紧迫性,老龄化来临,需要有价值的养老服务,儿童养育、未成年人保护需要专业化的社工,残疾人事业需要更发达的高科技康复器具;举办事业性产业的广阔前景,促进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如养老、儿童、残疾人事业生活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社会经济的新使命之四是重塑商业文明,金融社会功能的强化必将重新定义以善为本的经济体系。善本金融将为善经济开辟广阔前景,共同富裕将创造新的经济与社会之道。

吴伟强(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余善同行 幸福共享——余杭区“三个一” 打造慈善事业共同富裕示范区》

余杭高度重视慈善网络建设,通过穿针、引线、打结,率先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慈善“一张网”。一是磨好“绣花针”,完善规章制度;二是牵好“合作线”,拓宽共富路径;三是打好“同心结”,擦亮慈善招牌。全面规范慈善分会、工作站财务管理,实行慈善资金管理“一本账”,保障慈善资金安全高效运作。2021年以来募集善款1.4亿元,成立共富基金2.88亿元,发放善款2.05亿元,累计开展慈善项目150余个,帮扶救助困难群众6.3万人次。一是无差别管理,让救助流程公公正正;二是无缝隙分拨,让捐赠资金明明白白;三是无死角监督,让财务运作清清爽爽。数实融合,优化慈善项目“一条链”,一是依托数字“补链”,聚合帮扶资源;二是通过联动“强链”,推进兜底保障;三是借助品牌“延链”,点燃共富引擎。


徐家良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慈善未来趋势》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且还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基本特征,它们是中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作对象和工作重点,同时也是区域慈善的出发点和工作目标。区域慈善在中国慈善事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区域慈善是全国慈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助不同的区域慈善形成完整的慈善事业整体。第二,区域慈善与每一个服务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始终处于良好的关系状况,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有效地了解基层慈善的信息。第三,区域慈善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第四,根据不同区域的慈善需求,形成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区域慈善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先行,各级领导具有较强的开拓性,高度重视。二是领军人物扮演重要角色,带动公众有效参与。三是充分发挥高校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特殊作用,把知识创新嵌入在区域慈善的不同方面。四是通过社会化与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集聚各种社会资源,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用最大化。五是从小慈善转变为大公益,不仅仅关心困难群体,而且还高度重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强调公众有效参与。六是通过政策倡导、委托授权和资源支持,政府在区域慈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显然,区域慈善是整个慈善事业的有机部分,形成点、面、群的慈善生态链,扮演引领性与倡导性角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作出慈善事业特别是区域慈善的特别贡献。


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公益慈善与第三次分配》

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一是做大蛋糕:首先必须解决一个财富创造的激励机制问题,其次是促进就业;二是分好蛋糕:初次分配遵循效率原则,降低税赋与提高劳动者薪酬占GDP比重;再次分配遵循公平原则,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三是分享蛋糕:第三次分配就是财富共享。这就要求企业与个人履行社会责任。明晰第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作用,特别要警惕以共同富裕之名强制富人与企业承当更多的责任。防止公益慈善与社会责任演变成为对富人的财富掠夺,进而打击其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最终将社会矛头与不满情绪转嫁给富人,挑起不同群体之间本不必要的冲突。为有效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不足,我国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机制必须加以完善:一是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营造仁爱互助的社会氛围;二是完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积极捐款;三是遵循第三次分配规律,加强对现有慈善资金管理机构的管理;四是鼓励和引导公益基金会、志愿者组织发展。

颜翠芳  安徽大学副教授:

《“社工٠慈善”的县域实践经验与启示》

1.社会工作与慈善同源共生;社会工作与慈善实践中并行、分立甚至梳理状态明显;社会工作与慈善的关系不仅影响两者的独立发展,更关注到公益生态的打造和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

2.社会工作与慈善的实践模式

一是社会工作向慈善靠拢的“慈善+社会工作”模式;一是慈善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慈善”模式;一是慈善与社会工作超越式发展模式;一是彼此互嵌的的发展模式。

“社工·慈善”的双赢式发展

社会工作与慈善之间应该建构“win-win”合作共赢的关系,而不应是此消彼长的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一是社会工作应向慈善靠拢。社会工作要在秉承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开展专业化实践,建构与慈善的有机联系;二是慈善应向社会工作助力发展。慈善文化的建构,慈善资源的整合,慈善组织的管理,慈善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慈善资源的精准化投送离不开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组织化理论。慈善应多维度借力社会工作力量,建构与社会工作的有机联系;三是社会工作与慈善应围绕社会治理大局协同发展。社会工作与慈善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和背景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手段-手段”的关系,共同服务于发展大局;四是社会工作与慈善应在县域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从政策、机制、平台、人才、资源等维度着手构建双赢式发展保障体系。


责编: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