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距离“第一步”的发展目标时间将近,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哪些阶段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形成了哪些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中国民政》杂志5月下刊推出专题报道,探索民政助力共同富裕的“浙江经验”。下文是经验交流文章《民政助力共同富裕新路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的探索实践》。
民政助力共同富裕新路径 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的探索实践
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等地民政部门围绕民政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力找跑道、定目标、建体系、抓改革,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慈善事业等领域深入探索实践,取得明显成效,既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杭州市:多措并举 奋力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近年来,杭州市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民政工作充分融入共同富裕大局,在养老服务提质、弱有众扶改革、慈善事业转型等工作中更多体现普惠优享,努力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杭州特色的经验样本。
聚焦普惠优享,养老服务更加均衡可及。一是健全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出台《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关于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形成了基本养老、康养、“幸福颐养”等“1+1+X”政策体系。发布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推动已建成住宅小区补足配齐养老服务用房面积近10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出台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护理补贴制度,有效解决长期照护困难。二是集成嵌入打造“家门口”养老服务阵地。推行“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多元助餐模式,建成约1800家老年食堂(助餐点),助餐配送村社覆盖率达90%以上。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6800余张。打造康养联合体100余家,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4%。创新订单式需求,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家庭照护者、认知障碍照护等培训,2023年杭州市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1700余人,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有效人力支撑。三是数智颐养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创新打造“全城通”智慧助餐模式,年满60岁的老年人可享受5~8折惠老优待。目前,全市已接入老年食堂(助餐点)1390家,累计服务超1160万人次。率先在全国创设电子津贴“重阳分”,累计发放资金超11亿元,惠及38.6万名老年人。创新推出“安居守护”应用场景,为独居老人安装“3+X”守护套件(其中,“3”为必备基础包,包含固定报警、人体红外感应与门磁感应服务;“X”为可选扩展包,由各区、县〔市〕根据实际情况新增设备服务内容),提供远程实时监测预警。
聚焦精准服务,社会救助温暖有力。一是试点开展“弱有众扶”综合改革,系统构建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2022年,杭州市“弱有众扶”改革被列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2023年,在全省共富试点中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试点,多项成果获评浙江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并在全省共同富裕推进会上做经验交流。同年,“弱有众扶”工作纳入全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二是创新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聚焦救助对象以外的低收入群体,建立低收入人口监测库和贫困风险预警模型,对全市40余万名低收入对象开展风险等级评估和动态监测预警,为2.3万余个触发动态预警的家庭提供分类帮扶救助,覆盖面从原来户籍人口的1.4%增至4.7%。三是着力打造“12345”助联体服务载体。即创新打造“一个统领、双线联动、三级体系、四有标准、五位一体”模式助联体,创建一站式解决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的帮扶阵地。目前,已建成助联体(站、点)3400余个,开展项目3000余个,帮扶11.35万余人次。2023年,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在杭州市召开。助联体作为会议实地参观点,先后接待各地200余批次团队参观考察。
聚焦多元参与,善城杭州氛围浓厚。一是激发参与活力。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率先在全省设立慈善共富服务专区,上线慈善募捐、救助141个项目,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发挥国企引领力。2023年,全市共有5252户企业发生捐赠支出,税前扣除金额达到35亿元。二是打造慈善矩阵。2023年,全市打造特色慈善基地16个、慈善帮扶基地14个,累计帮扶困难农户1万余人次。设立镇街共富基金1.29亿元,实现社区类慈善信托全覆盖。召开第一届杭州慈善大会,建成丁丙慈善纪念馆、杭州慈善文化园、大运河慈善文化研究院,营造“善城杭州”浓厚慈善氛围。三是引领汇聚资源。成功设立全国首单不动产所有权慈善信托和全省首单不动产财产权益类慈善信托。目前,杭州慈善信托备案规模占全国的21.9%,慈善信托年度支出量占备案规模的近10%,位居全国前列。持续推进“扩中提低”共富项目,实施“暖厨计划”、“阳光助学”和暖心救助等,2023年,全市各级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5.64亿元,帮扶支出6.39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22万余人次。统筹和引导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实施县(市、区)民政领域结对共富行动。
嘉兴市:红船启航地高质量助推 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建设
嘉兴市是红船启航地,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地。近年来,嘉兴市紧紧围绕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扩中提低”、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救助兜底保障更加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慈善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迅速、成效明显。
做精做细“大救助”保障体系,助力厚植“温暖在嘉”民生底色。一是完善“大救助”政策体系。创新实施困难群众“共富十助”专项行动,低保、特困标准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低保边缘认定标准为低保标准的两倍,全面落实重病、重残对象“单人保”。二是搭建“大救助”工作平台。创新搭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一键核对”平台,构建申请救助“一证通办”模式,深化“困难群体精准画像”应用场景,实现救助申请“零跑腿”、困难群众“主动救”。加强“党建+救助”成果运用,创新“救在潮城”、“书记来敲门”、“红小二”服务联盟等一批党建项目。三是打造“大救助”服务品牌。打造暖心救助品牌项目,连续6年开展“暖巢行动”,为困难家庭改造空间、添置家具、补助电费。利用本地产业优势,为困难群众免费开展厨房卫生间装配式试点改造,让他们率先享受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红利。按照“适老化改造+智慧化终端+订制式服务”模式,为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配备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养老+医护”服务。打造造血共富品牌项目。创新“虚拟岗”项目,为有重病重残成员的低保家庭联系企业资源,为每户发放“虚拟岗”工资不少于每月500元。设立医保暖心无忧基金,因地制宜推出“共富联盟”、“共富车间”等个性化产业帮扶项目。抓深抓实“大养老”服务体系,奋力描绘“颐养在嘉”幸福图景。一是政策制度更加完善。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6个文件,持续优化养老服务政策。在全省率先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建立和实施长护险制度。率先实现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全市共享互认,以及养老服务补贴与长护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有效衔接。二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建成86家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12家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拓展建设295个睦邻点,打造“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市现有养老机构85家、总床位18903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58%。所有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建成康养联合体44家。宜居环境逐步改善,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安装“一键报警”等系列装置,建设老年人居家“安全屋”。完善为老助餐配送餐服务,2023年全市日均为老助餐服务超1万人次,服务老年人超400万人次。率先在全省发布《互联网惠老助餐管理和服务规范》市级地方标准。三是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38家公办养老机构实现社会化运营。南湖区、秀洲区国企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嘉善县、桐乡市成立国有养老实体公司,平湖市老年公寓等事业单位转制成国企,进一步盘活资产、激发活力。发展品牌机构,培育本土优秀品牌,引进市外知名品牌。上市公司进入养老领域,进一步拓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空间。四是能力素质更加专业。围绕破解专业技能低难题,推动7家院校设置养老服务专业,认定26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培训养老护理员、家庭照护者1.3万人次。围绕破解工资收入低难题,发布年度养老护理人员职位工资指导价位,出台特殊岗位津贴制度,落实入职奖补政策,提升养老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围绕破解职业认可低难题,通过选树先进典型、举办技能大赛、打造工匠品牌,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美誉度。
创新构建“大慈善”工作体系,加快打造“嘉禾有善”慈善之城。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出台《关于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慈善之城”的实施意见》,全市各地均建立党委政府抓总、民政具体负责、各部门和镇(街道)齐抓共管的慈善工作体制。建立市、县、镇三级公益创投机制,形成政社企联动推进公益慈善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设立慈善组织奖补专项资金,对新登记认定和等级评估3A以上的慈善组织分别给予3万~6万元的资金补助和奖励。二是慈善参与渠道不断拓宽。大力推进慈善基地建设,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均建有1个枢纽型慈善基地,承担慈善项目培育、慈善资源对接等功能;建有1个造血型慈善扶贫基地,具体开展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工作。出台《关于推进全市慈善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意见》,推动打造一批慈善广场、慈善街区、慈善公园、慈善空间等。重视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鼓励引导社会爱心力量设立慈善基金会,近年来先后指导多家知名企业(单位)出资设立基金会。大力发展专项基金,全市慈善系统共设有专项基金216支,累计撬动社会爱心资金4.8亿元。积极发展慈善信托,实现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三是慈善帮扶内涵有效拓展。推动慈善救助向造血与输血并重、物质与精神并行发展。连续20年实施造血型帮扶项目,通过“农业订单+基地岗位+公益岗位”的形式,为农村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定制精准帮扶项目,惠及全市4800多个困难家庭;海盐县在推进困难农户造血型帮扶的过程中,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由社工机构定期开展困难农户走访关爱服务,及时给予困难群众精神慰藉和鼓励。
湖州市:“四大举措” 促进民政赋能共同富裕
近年来,湖州市进一步厘清民政工作在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定位和认识,即民政工作是赋能全民共富的基础保障、赋能城乡共富的关键板块、赋能精神共富的重要领域、赋能共建共富的有效途径,探索实施了一批特色做法,连续多年获得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优秀”,被评为全市推进共同富裕先进集体。
强化民政提低能力,赋能全民共富。作为“浙有众扶”金名片试点市,湖州市率先构建受益最广、服务最优、机制最佳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在“低保、低边、特困、支出型贫困”四类对象基础上,将面临生活困难、年收入3.3万元以下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通过“六无六有”(学无忧、业无忧、居无忧、行无忧、水〔电〕无忧、用无忧,险有免、产有扶、病有助、梦有圆、教有伴、残有助)综合救助模式,动态掌握2万多户救助家庭需求,近两年还引入慈善帮扶资金2.8亿元,惠及27万人次,实现“兜底人群”向“提低人员”、“政府救助”向“弱有众扶”、“基本保障”向“全面发展”三个转变。今年,总投资2.35亿元的市儿童福利院、市社会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迁建项目,也将正式开工。
加快民政服务优享,赋能城乡共富。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是共同富裕应有之义。首先,湖州市着力打造城乡同标同质、社会普惠普利、服务精准精细、老人可感可及的“家门口”养老服务体系,根据老年人需求“精准画像”,深化“以需求定供给”服务改革,促进补助算准、价格定准、服务给准。建成千平方米级养老综合体60家,推广农村邻里互助、“品牌餐饮”爱心餐桌助餐模式,安装“红绿双键”智能服务呼叫设备,免费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实现就医自动理赔,让老年人照护有去处、到点吃上饭、在家享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成果被湖州市民票选为“百姓最有感”十佳案例。其次,借助“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道路1500条,安装数字门牌52万块,集成80余项便民事项,让群众“码”上办服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及时了解道路命名由来、公共设施导航、民生业务办理等各类公共服务,方便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凸显民政文化价值,赋能精神共富。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湖州市积极推动全域婚俗改革,实现县级5A标准婚姻登记机关全覆盖,提供新风倡导、婚姻辅导“一站式”服务,并串联优质文旅资源,举办内容丰富的水乡婚礼、集体婚礼,助力“甜蜜经济”发展。创建“两山”殡葬样板,“身后事”基本服务免费全域落地,文明治丧、生态安葬、绿色祭扫成为普遍共识,还牵头编制《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指南》国家标准。把文化建设融入民政各项业务,推出多元宣传褒扬矩阵,高规格表彰助老敬老、公益慈善榜样。
推动政府社会协同,赋能共建共富。共建共享是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湖州市以“善行湖州”品牌为牵引,建立贯通村(社区)的慈善工作体系,慈善组织达到88家、慈善信托突破5000万元,中华慈善总会首个地市级慈善文化研学基地落户湖州,近三年向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领域引导慈善资金近10亿元。以“社创谷”平台为支撑,促进社会组织提质增效,每年安排近1000万元资金,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基层。在全市民政系统开展以素质提升、工作承诺、闭环考核为核心的“三专三比三问效”活动,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推动试点、改革、资源、项目“四大争先”,激发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绍兴市:双管齐下 绘制共同富裕新画卷
绍兴市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着力凸显现代化基层治理的优势,充分发挥民政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主要形成了两个具有绍兴辨识度的特色亮点工作,以助力共同富裕。
深入实施幸福养老“乐龄计划”。2023年以来,绍兴市民政局以落实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老有康养”工作为主抓手,通过落实一张规划图、抓实一张服务清单、深化一批试点项目、建好一批重点项目、用好一个智慧平台“五个一”举措,聚焦老年人高频需求,大力实施“乐龄计划”,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养老服务优质均等可及,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服务+高品质机构+智慧养老”家门口幸福养老绍兴模式。一是推动为老服务机制迭代升级。与市委组织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党建引领打造“乐龄系列”品牌推进家门口幸福养老的实施意见》、《党建统领 优质共享 绍兴市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实施方案》等文件,出台《绍兴市关于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涉及全市22个部门、包含29项基本养老服务的清单。其中,在省级清单基础上增加8项服务内容,拓展1项服务。二是推动养老服务供给提质升级。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三年提升行动,构建以乡镇(街道)“乐龄中心”为核心,村社“乐龄之家”、“乐龄管家”服务队伍为主体的“乐龄系列”养老服务矩阵。同时,聚焦当地老年人的高频需求,出台《老年助餐配送餐服务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养医联合体推进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切实解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吃饭难”、“吃不好”,以及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单一、老年人看病不便、保障不足等难题。三是率先在省内实现高龄津贴全覆盖。在全市探索实施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培育和吸引运营主体、爱心商家300余家,有效提升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积极打造救助慈善融合样板。作为全省慈善救助融合发展试点地区,绍兴市依托“弱有众扶”民生优享工程,以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为重点,通过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协同合作等方式,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救助向“救助+慈善”融合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夯实“救助+慈善”融合根基。注重制度设计,出台《关于开展“四站联建”打造“五社联动”生态圈的通知》、《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运营方案》等文件,依托各慈善服务基地,推动助联体与慈善基地融合共建,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帮扶体系。同时,各级救助联席会议将慈善总会纳入成员单位,定期组织会商,充分调动慈善力量参与救助工作的积极性。加快推动慈善资金以信托形式参与社会救助,进一步加强慈善资金使用管理。二是畅通“救助+慈善”融合路径。聚焦群众需求,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持续迭代“救助+慈善”信息交互渠道,推动监测范围由在册人员向潜在对象扩展,实现信息全量采集。将助联体作为群众需求与慈善资源的交互窗口,梳理形成力量清单、政策清单、服务清单等三张清单。三是打造“救助+慈善”融合品牌。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创新模式、集聚资源要素,着力破解慈善资源发挥效能不够大、参与第三次分配不够有力的问题。创 新“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不断拓展救助内容,积极打造暖心服务品牌。坚持跨部门协同、政社企互动,系统谋划慈善救助项目和品牌,统筹推进各类救助行动,融合慈善力量助推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