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五点钟,一阵淅沥的小雨,敲醒梦中人。游客朱明舍不得再睡,寻觅到深山的他,不为奇观胜景,只为静享这放慢的时光。
屋檐的滴答声,也让楼下的民宿主人辗转反侧。就在两年前,这一阵小雨,能让一整天泡汤。村里进出都难,摩托车爬不动泥巴路,穿高筒靴浅一脚深一脚慢走,也会溅到半身是泥。
这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盛家坝乡龙洞河村枫香河自然村,距离城区50多公里,但山路崎岖,单程需要两个多小时。
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住着破败的木质吊脚楼式房屋,以种植玉米、烟叶和养殖土猪、黄牛为主,且人畜混居,猪牛粪随处可见。村里多是土路,几乎没有公共服务设施,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
湖北省恩施州是浙江省杭州市实施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援助地区之一。2018年,两地政府部门与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中国农业大学“小云助贫中心”团队联合,在山沟里开辟了扶贫协作试验田。
“专业分工,各司其职,做彼此做不了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表示,各方寄望通过协作,推进枫香河自然村的整村综合性治理,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带来可复制的扶贫方案。
协作体现在多个方面: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支持300万元启动资金,恩施州当地政府配套投入918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村民自筹近百万元改造民居;中国农业大学“小云助贫中心”带来山村规划的专业意见,并对细节把关;浙江新湖集团具备市场运营的经验和资源。
浙江新湖集团“枫香河益贫乡村计划”负责人戚建忠说,以公益项目资金为支点,撬动村民自投资金,从而凝聚内生动力。在种花养草、收拾庭院、环境维护、改善服务等后续工作中,这种亲力亲为、走心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
今年5月1日,枫香河自然村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客人。
村民谢良华此前在恩施城区饭店做厨师,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但因为父母突然患病,这两年只能留家照顾老人。赶上扶贫项目,他自筹资金17万元,加上新湖慈善基金会支持的6万元,翻修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办民宿,二楼两个房间做客房,一楼则是农家乐厨房和餐厅。
4个多月以来,谢良华的民宿接待约40个客人,单间房费168元,加上餐饮消费,平均每月增收将近2000元。
记者了解到,枫香河自然村有40户村民,目前其中22户办起民宿,并全部纳入合作社管理,统一接收客源、分配床位。这种经营方式,也来自扶贫各方协作、组织,目的是集中力量把蛋糕做大,避免无序竞争。
动员生猪集中养殖,直播土家族民俗风情,把关软硬件设施……此前在城里跑货运、今年38岁的村民曹森林,应邀回到村里担任民宿合作社理事长,为山村发展带来活力。
除了民宿,更多市场元素涌入山村。根据该扶贫协作项目设计,当地村民土地流转后,目前每亩每年有200元保底收益,而地上种植的藤茶产业,也能带来收入和利润分红。